为什么大众能一直都是“中国通”?

汽车小艾灵 2025-04-26 收藏 0 评论 0

进入中国市场40年来,大众汽车一直都在扮演着"中国通"的角色。

从燃油车时代用高品质产品,建立起"德系品质"的认知与庞大的用户基盘,到如今智能化电动化时代紧跟趋势,成为合资品牌高质量转型的代表车企,大众汽车总能根据趋势的变化,在市场中保持主流的身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如果说,此前"在中国,为中国"是大众汽车对于在中国市场发展,所表露出的一个战略决心,那么在今年上海车展上,我们看到的则是,大众在坚定推进"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展示。

随着三款全新概念车的亮相与燃油车产品的更新,新阶段下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也以一种更加具象化法方式所呈现出来。而在这背后,如何真正的"在"中国,与"为"中国,便成为了一个值得去探讨的话题。

对此,在上海车展上,我也与大众汽车的高管团队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以此去探究"在"与"为"的意义。

【"在"中国,如何给大众赋能?】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决定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底层逻辑。

论速度,中国车企的整车平台更新速度已经缩短到两年。论深度,布局中国市场的车企,已经开始进入产品矩阵级的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论强度,中国本土科技公司的创新实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带起节奏。

这是摆在大众汽车面前的现实,也为其在参与中国市场竞争时,提供了解题思路:要在中国市场,以中国速度,结合中国创新,形成中国力量。


首当其冲的是中国速度。这一次,大众在上海车展带来的ID.AURA概念车,就是中国速度的代表车型。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首席执行官吴博锐透露:"我们仅用了30个月的研发周期,这标志着我们在研发时间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将平台的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至24个月。"

与此同时,他也表示:新一代的CEA电子电气架构,是由大众汽车中国团队主导与开发。而这种自主研发模式,能够让大众像本土品牌一样,实现快速的功能更新与迭代。

在吴博锐看来:"我们有能力在平台研发速度上,与中国本土主机厂竞争。"当然,中国速度不光是时间维度,还在于工作模式上的效率。


在工作模式上,是中国团队"反向输出"与德国团队紧密配合。就像负责技术与研发层面工作的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管理委员会成员Kai Grünitz表示的那样:"过去很多产品的信息和要求都是从德国传递到中国,但这几年趋势发生了明显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研发、设计工作是从中国出发,反向影响全球。"而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团队在配合度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们将持续这样做。"Kai Grünitz说。

如果说,中国速度代表的是大众汽车的发展势头,那么中国创新则为速度提供了势能。当然,这种创新并非是"推翻重来式的颠覆"。而是以保持一贯的德系品质为底座,通过与本土化企业达成合作为契机,最终实现打造出在具有差异化的大众产品。


就像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产品与战略负责人齐泽凯说的那样:"深度融入中国本土体系,我们才能充分受益于中国快速研发与创新节奏。与此同时,我们始终坚守一贯的安全与质量标准。这也是我们品牌传承的核心所在。"

而在吴博锐看来,如今的市场,呈现出用户更多的差异化需求。因此与小鹏、国轩高科。地平线等本土企业达成合作,则实现了资源与技术的双向赋能。"这无疑为我们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吴博锐说。

同时,齐泽凯也强调,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依旧是纯正的大众汽车。"这包括驾驶乐趣、动力表现、驾驶特性以及品质水准等层面。在他看来,在中国市场延续"德味儿",并不是一个"是否保留的问题",而一个是"A+B"的问题:

既德系品质基因叠加本土创新元素。而这也将最终打造出具有差异化的大众产品,并形成大众汽车的中国力量。

【"为"中国,能给中国市场带来什么?】

读懂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以运用好中国市场的赋能之后,大众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于"在中国"的基础上,去实现"为中国":既能给中国市场带来什么。

毕竟,所有战略的初衷与执行都是结果导向。


所以在产品布局上,大众汽车也在上海车展宣布,未来三年将在各相关细分市场,推出超过30款极具竞争力的新车型。其中约20款为新能源车型,涵盖纯电、插混与增程。平均算下来,基本上每月一台。

而在本次上海车展上,大众也带来了三款代表未来布局的三款概念车:一汽-大众首款基于CMP平台和CEA架构的紧凑级纯电轿车ID. AURA;上汽大众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 ERA;大众首款诠释互联全尺寸纯电SUV概念车ID. EVO。

这三款概念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德系品质加持本土研发,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这样的优势就在于,既保证了产品一贯的德系品质,同时能够与未来中国数字出行生态紧密结合,辐射更广的用户群体。


正如齐泽凯所说的:"此次车展上我们推出的新车型能够吸引非常广泛的用户群体。我们并不局限于某一类人群,而是希望每一位用户都能在大众汽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新产品的到来的同时,大众汽车也于此面临着来自于价格战与智能化方面的挑战。对于前者,大众所表现的是一种自信的态度。"大众汽车对此并不惧怕。我们的发展战略不仅包括加速研发流程,还涵盖持续优化成本结构与资源配置。"齐泽凯说。


的确,在齐泽凯看来,大众首先还拥有非常坚实的燃油车业务基础,能够给大众带来客观的利润支撑,为其新能源发展提供稳定的厚度。其次,大众也依然坚持"价值先于价格"的策略,让用户的选择是源于大众汽车本身的高品质。

在智能化方面,大众也理清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燃油车的"油电同智",二是对于智能驾驶辅助的态度。在"油电同智"上,大众也明确了将持续推动其智能化发展。"我们相信燃油车市场依然存在,会保留燃油车技术,并确保在这方面保持竞争力。"吴博锐说。


而在智能驾驶辅助上,大众也正在联合本土科技公司,推进本土自研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以满足本地化需求。

但在吴博锐看来:"高级驾驶辅助的研发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投入与持续打磨。目前阶段,我们更关注的是通过严谨的安全测试和全面的质量,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

所以Kai Grünitz的话也更具总结性和代表性:"我们始终强调技术是辅助驾驶者。这是整个行业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我们将并行推进多条技术路线:一方面持续开发最前沿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另一方面也要保留驾驶乐趣作为核心价值。"在被问如何平衡驾驶与驾驶辅助之间的关系时,Kai Grünitz也继续补充道。

所以,可以明显感觉到的一个信号是,大众汽车"为"中国带来的,并非是那种"画饼式"的承诺和预期,而是一切都在以一种稳健的节奏而进行。

就如同吴博锐在专访最后所总结的那样:"就像车展主题'众进·向新'所寓意的那样,战略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我们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们不仅有这个意愿,而且已经在这么做了。"

【总结】

所以,为什么大众汽车能够在中国市场深耕40年?为什么在新能源转型期中,质量最高?从本次上海车展的专访中,我们便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是"在中国"中,以中国市场节奏创造自身的中国速度,以及结合本土力量进行的中国式创新。也是在"为中国"中,用更符合中国市场的多元产品,以及对品质的高要求,来触及更多的用户。而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大众并不激进和急躁,而是适当加快节奏的前提下,把每个环节做好。因此,即便是中国市场充满了特殊性与不确定性,大众也能一直稳健的发展。同时,也让其"中国通"的角色,随着时代变化而越来越凸显。


全部评论 0

小艾灵 1809篇文章

热门推荐